亲情,是世间最珍贵的情感纽带,而金钱纠纷,往往成为考验亲情的“试金石”。
近日,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人民法院天门山人民法庭成功调解一起姐弟间的民间借贷纠纷,法官以法释理、以情化人,不仅化解了债务争议,更解开了姐弟间的心结,让濒临破裂的亲情重归于好。
金钱纠葛:姐弟情面临考验
大刘与小刘系同母异父的姐弟关系。大刘称,此前小刘因个人需求向其借款1万元,借款后经多次催讨,小刘始终未予偿还。大刘无奈之下诉至法院,要求小刘返还借款本金1万元。
而小刘却有自己的诉求:母亲去世后,他认为大刘在母亲生前未充分尽到赡养照顾义务,涉案1万元已用于母亲生前的生活照料与医疗开支,不应再向大刘偿还,双方因此各执一词,矛盾逐渐升级。
法官巧调:背对背解开心结
天门山法庭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深知同母异父的姐弟情同样承载着母亲的牵挂与血脉的联结,一旦对簿公堂,不仅会激化矛盾,更可能让这份亲情彻底破裂。为避免矛盾激化,承办法官决定放弃“一判了之”的简单处理方式,优先采用调解方式化解纠纷。
考虑到双方情绪对立,承办法官首先采取“背靠背”调解模式,分别与姐弟二人沟通谈心:面对大刘,承办法官向其释明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明确合法债权应受法律保护;面对小刘,承办法官肯定其照料母亲的付出,同时引导其理性看待借款与赡养义务的法律边界——赡养母亲是子女的法定义务,不能与个人借款相互抵销。
冰释前嫌:还款言和续血脉
经过法官多轮耐心细致的调解,小刘逐渐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之处,大刘也对小刘照料母亲的辛苦表示理解。最终,双方放下芥蒂达成一致意见,小刘在法庭上当庭向大刘足额支付了1万元借款,姐弟二人握手言和,这场因借款引发的亲情危机得以圆满化解。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天门山法庭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司法便民”理念,在审理家事纠纷案件时,注重将法理与情理相结合,既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又全力修复亲属关系、化解家庭矛盾,此次纠纷的圆满解决不仅彰显了司法的温度与力度,更传递了“家和万事兴”的家庭美德,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注入了司法正能量。
亲属间的纠纷往往情重于利,本案的成功调解是永定区法院践行“如我在诉”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实践的生动体现,下一步,永定区法院将继续深耕司法为民情怀,在办理涉家事、涉亲情案件时,更加注重发挥调解疏导心理、修复关系的独特优势,努力让每一位当事人在司法案件中既感受到公平正义,也体会到司法温情,守护好人间最宝贵的亲情与和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