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普法简报·2025年第177期·总381期
律师回复精选
1. 工伤赔偿款迟迟未兑现,怎么维权?
长沙网友问:2023年5月9日,我父亲受陈某雇佣,施工期间,不慎从三楼坠落致重伤,经鉴定为二级和九级伤残。经耒阳市及衡阳市两级法院判决,陈某等人应赔偿共计1065174.64元。我们已依法申请强制执行,但截至2025年9月17日,仅收到13315.98元,剩余款项仍未支付。被执行人存在恶意转移财产、逃避执行的行为,其中,作为应承担赔偿义务的村组织,亦一直拒绝履行赔付责任。
湖南日月明律师事务所晏月清律师答:
赔偿款迟迟未兑现,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权:
一、协商沟通
尝试与用人单位或相关责任方直接沟通,明确要求其尽快支付赔偿款,并以书面形式(如邮件、短信、微信等)记录协商过程,保留相关证据。若协商成功,可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支付时间和金额。
二、投诉举报
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投诉,提供工伤认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结果、医疗费用凭证、劳动合同等证据,要求其督促用人单位履行赔偿义务。劳动监察部门有权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并可对拒不支付的行为进行处罚。
三、申请劳动仲裁
若协商和投诉无果,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需提交仲裁申请书、工伤认定书、劳动能力鉴定报告、赔偿清单等材料。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需按裁决结果支付赔偿款。
四、提起诉讼
若用人单位对仲裁裁决不服或拒不执行,可在规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后,若用人单位仍不履行,可申请强制执行。
五、申请强制执行
若用人单位拒绝履行生效的仲裁裁决或法院判决,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有权查询、冻结、划拨用人单位的银行存款,或拍卖其财产以支付赔偿款。
2.距离高压线边线10米左右,能建房吗?
湘潭网友问:空地距正在施工的500干伏高压线边线10米左右,这块空地能要求建房吗?
湖南日月明律师事务所晏月清律师答:
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及相关规定,高压线边线10米左右是否能建房,需结合高压线的电压等级判断。
35-110千伏高压线:
若高压线为35-110千伏,其边线延伸距离一般为10米,此范围内禁止建房。即使距离边线10米左右,也处于电力设施保护区范围内,不符合安全要求。
其他电压等级:
若高压线为1-10千伏,安全距离为5米;35千伏为3米;154-220千伏为15米;500千伏为20米。若高压线电压等级低于35千伏,10米距离可能满足安全要求,但需结合最大风偏、弧垂等因素综合评估。
注意事项:
即使距离看似合规,施工过程中需确保吊车、脚手架等设备与高压线保持足够安全距离(如35-110千伏需保持4米以上)。
建议提前联系当地供电部门,核实具体电压等级和安全距离要求,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高压线下建房存在触电、放电等风险,可能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建议优先选择远离高压线的建房地点。
3.开发商私自将意向金转为定金,如何维权?
株洲网友问:我们于6月30日通过微信向销售支付了一万元意向金,销售单方面将其转为定金。次日,在我丈夫尚未到场、也未表示同意的情况下(有微信记录为证),销售主动提出可代为签署认购书,并代签了我们夫妻二人的姓名。由于我们当时并不清楚该定金不可退还,之后又了解到该小区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退款要求。销售与经理曾私下承诺“找到下一个买家即可退款”(有短信记录),但两个月过去,房屋并未售出,我们却收到开发商发出的函件,声称要没收该笔款项。
湖南如金律师事务所叶佩玲律师答:
如果开发商私自将意向金转为定金,购房者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权:
保留与开发商的沟通记录(如聊天记录、录音、短信等),证明销售曾承诺意向金可退。保存付款凭证、宣传资料、认购协议等,明确款项性质为意向金。若开发商存在虚假宣传、未取得预售证等违规行为,一并收集相关证据。
主动与开发商沟通,要求其说明转为定金的依据,并出示书面协议。
若开发商无法提供有效证据,可要求其退还意向金,并保留协商记录。
若协商无果,可向当地住建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反映开发商擅自变更款项性质的问题。
投诉时需提供详细证据,说明开发商的违规行为。
若涉及金额较大或协商、投诉均无效,可委托律师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
根据《民法典》,定金合同需双方书面约定且明确罚则,单方擅自变更款项性质无效。若开发商无法证明意向金已转为定金,购房者有权要求退还。
4.未成年人充值网络游戏,能否全额退费?
长沙网友问:11岁孩子暑假期间打游戏,在家长未知情的情况下,在游戏里充值2773.47元,其中一天最多扣了617元,我申请退款,对方一直以各种理由拒绝退费。我要求全额退款!
湖南如金律师事务所叶佩玲律师答:
长沙市未成年人充值网络游戏后能否全额退费,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不满8周岁: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充值行为无效,监护人可要求全额退款。
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若充值行为未经监护人同意且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监护人可主张退款。若充值金额符合国家规定的限额(如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单次不超过50元、每月累计不超过200元;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单次不超过100元、每月累计不超过400元),可能被认定为有效行为,难以全额退款。
若平台未落实实名认证、人脸识别、充值限额等防沉迷措施,导致未成年人违规充值,需承担相应责任。
若监护人未妥善保管支付密码、提供身份信息协助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限制,或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疏于监管,可能需承担部分责任。
退款流程如下。
1、收集证据:充值记录、游戏账号信息、未成年人操作证据(如监控录像、聊天记录)、亲子关系证明等。
2、联系平台协商:通过游戏平台客服或家长关爱平台提交退款申请,说明情况并提供证据。
3、投诉或诉讼:若协商无果,可向消费者协会、网信办投诉,或向法院提起诉讼。
家长发现未成年人充值后,应尽快收集证据并与平台沟通,明确责任划分。若平台以“部分退款”为由拒绝全额退费,可进一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