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赚点收益,没想到差点血本无归!” 拿到调解方案的张某感慨道。近日,桃源县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投资理财合同纠纷案,再次为公众敲响警钟:面对 “熟人推荐”“高额回报” 的诱惑,若盲目跟风、疏于防范,很可能让辛苦积攒的积蓄陷入风险。
2025 年 3 月,张某经电话结识杨某。杨某热情推荐一款名为“中国商务商会项目”的投资,宣称 “机会难得、收益可观”,并力邀张某实地考察。在杨某的再三劝说下,张某动了心,不仅前往项目现场 “考察”,还将 8 万元转账给杨某,备注“商务商会申购费”,委托其代为投资。
然而,这笔投资从一开始就透着 “糊涂”:张某既不清楚资金的具体投向、项目的运营模式,也未与杨某或所谓 “项目方” 签订任何书面协议,对投资风险、预期收益更是一无所知。随着时间推移,不安感渐增的张某决定撤资,要求杨某返还 8 万元,却遭到杨某推诿,对方声称资金已投入项目、无法变现,双方争执不下,最终诉至法院。
调解中,张某坦言:“当初就是信了杨某的话,他只说好处,从没提过风险。” 而杨某则辩称,资金已按项目要求投入,自己陪同考察也产生了差旅费,不应全额返还。双方各执一词,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承办法官耐心梳理争议焦点,向双方释明:委托投资需明确权利义务,杨某作为受托人,有义务向张某充分披露项目信息、风险及资金去向;张某作为投资者,也应对投资项目尽到基本的审慎注意义务。经过反复沟通法理与情理,双方最终达成和解:杨某承诺在项目份额转售后立即返还投资款,张某自愿承担部分考察差旅费。
法官提醒
投资理财务必保持清醒,对 “高收益”“稳赚不赔” 的宣传要警惕,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切勿因 “熟人推荐” 放松警惕。投资前务必核实项目真实性,明确资金去向、风险等级,选择正规机构,签订书面合同留存凭证,让每一分钱都投得明明白白,才能有效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