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练”开挂致游戏账号被封十年,号主索赔5.7万遭拒

来源:洞口法院 2024-08-22 11:15:07

导读:脱离游戏平台私下花钱找人代练账号,谁知代练使用“外挂”,导致账号被封3650天。近日,邵阳市洞口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因网络游戏代练引发的委托合同纠纷案件。

基本案情

2023年7月,普某通过游戏直播间与刘某相识,并添加其微信,之后二人通过微信聊天,达成由刘某操作普某的游戏账号为其代练升级的服务合同。

双方约定由刘某将账号登陆二维码发送给普某,普某通过微信扫描登陆后由刘某进行代练升级,每半个小时收取代练服务费9.9元,如有排名要求的话则另行收费。

之后,由于刘某在代练游戏时“开挂”,导致普某账号被平台封禁3650天。普某要求刘某赔偿其在游戏账号中充值57000元的损失,但由于金额过大,刘某无力支付并将普某拉黑,普某故诉至法院。

法院判决
洞口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系委托合同纠纷。原告普某与被告刘某通过微信聊天达成的委托合同,系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协议,且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该委托合同合法有效。
被告刘某作为案涉游戏的资深玩家,在操作原告普某的账号时,使用游戏“外挂”程序,导致原告的游戏账号被封3650天,依法应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但在该游戏许可服务协议中,明确规定该游戏账号不得以任何方式提供给他人使用,包括但不限于直播、录制、代打代练等商业使用。
原告普某对此应有充分了解,但普某仍然购买代练服务并将案涉游戏的账号、密码交付被告刘某进行代练,最终受到平台处罚遭受损失,其自身也存在过错。且案涉游戏账号需要进行实名注册,确定了该账号不能流通转让,因此无法准确确定该账号被封以及原告普某账号使用价值的实际损失。为避免诉累,本院酌情由被告刘某赔偿原告普某损失15000元。
法官说法

在数字时代,虚拟财产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游戏账号、装备、货币等都具有实际价值且受法律保护。游戏代练作为互联网新兴职业,引发的法律及道德风险本身存在争议,且使用“外挂”等非法手段被视为不正当竞争或者代练对象是未成年人时,就可能触犯法律。

在网络游戏中,使用外挂、代充、代练等是游戏公司打击的重点行为,游戏用户协议明确禁止将账号密码以任何形式给他人使用并提示了风险。作为玩家,应遵守游戏协议,正当进行游戏,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纠纷。

相关延伸

游戏代练是游戏用户为实现提升游戏等级、增加虚拟财产等目的,将账号、密码等登录凭据交予代练者,由代练者登录游戏账号参与游戏的行为,用户通常给予代练者金钱作为报酬。

《民法典》第127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