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有法律效力吗?

广东普法综合整理 2023-12-27 17:38:03

导读:“吹牛”有法律效力吗?这里涉及民法中的意思表示问题。合同是以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缔结的,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有效合同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

邢老是我国著名的陶艺家由他制作的陶器器形精美、技术高超世人难出其右,某日,邢老受邀参加一档知名电视节目的制作,他在节目中展示了他的五层吊球陶艺作品,称该作品至今仍为“世界之谜”,并说:“如果有人能仿制出来,我楼盘都给他,3层2000平方米,包括里面的资产都给他……”

陶艺爱好者小孙经过一年的摸索,最终仿制出“五层吊球陶器”,并展示给邢老要求兑现其之前在节目中的悬赏承诺。在邢老迟迟不作出答复的情况下,小孙诉至法院要求邢老向自己交付大楼和里面的资产邢老则辩称自己与小孙之间不构成悬赏合同,他只是单纯的“说大户”“吹牛皮”,双方就此相持不下 。

“吹牛”有法律效力吗?这里涉及民法中的意思表示问题

表面上看,似乎可以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九条的规定认为,邢老作为悬赏人在电视节目上表明只要有人仿制其作品就会给予财产,小孙已经完成了仿制工作,似乎合同已经成立且有效,小孙当然可以请求邢老兑现承诺。

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九条规定,悬赏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特定行为的人支付报酬的,完成该行为的人可以请求其支付。

但事实上真是如此吗?合同是以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缔结的,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有效合同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所谓意思表示,指行为人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民法上效果的意思的行为,例如邢老对外发出希望有人能够仿制自己作品并给予财产的表示。不过,邢老的“吹牛”行为是一种夸张的炫耀,没有与他人订立合同的内心真意,并且邢老也期待没有人将其言论当真。而且,邢老承诺仿制作品就将2000平方米的楼盘及其资产全部给予别人,一般人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双方付出与回报如此不对称,这种言论肯定是假的,不能相信。

因此,邢老的“吹牛”虽然也是意思表示,但不真实,属于一种开玩笑的行为,法律上一般称之为“戏谑行为”。基于“戏谑”的意思表示无效,小孙对于这一无效意思表示作出的承诺,并不能构成“要约一承诺”而成立合同关系。换言之,邢老和小孙之间并未成立悬赏合同。

虽然双方之间不存在合同,并不意味着小孙为此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无法获得任何法律保护。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因为邢老在电视节目中作出这样的言论,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而且小孙为此耗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因此小孙可以请求邢老赔偿其因合理信赖而产生的损失。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收藏